到2025年,昭通全市发电量将达1000亿千瓦,绿色能源产值突破千亿元。
在彝良县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爱构筑幸福的港湾,受到亲友邻居的一致好评,他们就是卢世铭一家。昭通日报实习记者:田朝艳。
在工作上,他们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积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怀着一颗强烈的事业心,认认真真干好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大家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是邻居羡慕的和谐大家庭。谈到自己的父母,卢睿卿觉得很自豪。后来,侯举琴调到了彝良县城工作,而卢世铭也调到了彝良县委组织部工作。在妻子眼中,卢世铭是一个正直、上进,对家庭负责的好丈夫
在工作上,他们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积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怀着一颗强烈的事业心,认认真真干好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家是船,事业是帆,帆儿推动船行,船儿扬起风帆。同时,一户一策制定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帮扶措施,创新设立1亿元政策性防贫保险实行兜底保障,做到精准帮扶全覆盖。
春节后,安置区劳动力已就业25976人,就业率达91.23%。立春时节,走进位于昭阳区永丰镇的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来自周边村社的务工群众正忙着修剪枝条、管护果园。昭通是劳务输出大市,全市630万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305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多万,其中省外务工人数常年保持在160万人以上,务工收入超过500亿元,务工收入占全市农村家庭收入的75%以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巧家县首批点对点务工专车发车 谭昌国摄为把人口优势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昭通市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组织化力度,紧盯转谁去、转去哪、怎么转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建立东西部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转移就业。
为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鲁甸县在抓实香葱基地、香菇大棚、农产品加工园区等配套项目建设的同时,开展技能培训、推介岗位信息、优化就业服务、组织外出务工,多举措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务工增收。此外,昭通市还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引领,突出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等重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2年,昭通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1.14万元增加到1.32万元,增长15.7%,远高于农村居民7%的增幅,1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由64.24万人减少至34.18万人,其中7000元以下对象全面消除。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永丰镇新民社区居民孔令昆说。2023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昭通市将按照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市两会工作安排,突出帮扶、统筹、增收、示范四个精准,全力推动脱贫成果巩固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针对识别出来的短板弱项和致贫返贫风险点,昭通市大力实施精准帮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重点,实行市级领导挂县联乡包村,选派1290支工作队驻村帮扶,组织4.5万名干部结对帮扶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14.33万户农户。
近年来,昭通市在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中,围绕苹果、竹子、花椒、马铃薯、天麻、生猪、肉牛等特色种养业,大力打造千亿级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大抓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大抓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大抓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壮大特色农业促振兴高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人勤春来早,果园管护忙。统筹五个坚持抓增收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233元,增长15.7%春光明媚,暖阳当头。同时,昭通市聚焦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抓节支增收5个重点,紧盯农村低收入人口,精准落实增收、减支、强基、兜底各项措施,持续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稳岗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稳定就业,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完善联农带农增收机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力以赴促增收、促振兴
2022年,昭通苹果被列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年,昭通全市已消除风险3.77万户16.44万人,风险消除率由2021年的57.39%提高到71.32%,分别比全省、全国高3.22、6.32个百分点。
洋芋帝国2022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支农资金76.47亿元,85万亩苹果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10亿元,带动农户13.8万户40万余人增收,竹子种植面积突破600万亩,天麻、花椒、马铃薯、生猪、肉牛等特色种养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户,昭阳红苹果、噜咪啦薯片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全市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2022年,昭通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1.14万元增加到1.32万元,增长15.7%,远高于农村居民7%的增幅,1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由64.24万人减少至34.18万人,其中7000元以下对象全面消除。
春节后,安置区劳动力已就业25976人,就业率达91.23%。2023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昭通市将按照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市两会工作安排,突出帮扶、统筹、增收、示范四个精准,全力推动脱贫成果巩固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安置区务工青年沐雨浇说。壮大特色农业促振兴高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人勤春来早,果园管护忙。2023年,全市将启动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45亿元。我在广东一家电厂上班,通过3年的努力,不仅还清了家里欠下的债,还买了一辆小轿车。
昭阳区红路安置区电子扶贫车间鲁甸卯家湾是全国安置建档立卡脱贫户最多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昭通5个县的搬迁群众9100户3.9万余人。同时,昭通市聚焦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抓节支增收5个重点,紧盯农村低收入人口,精准落实增收、减支、强基、兜底各项措施,持续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稳岗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稳定就业,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完善联农带农增收机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力以赴促增收、促振兴。
同时,一户一策制定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帮扶措施,创新设立1亿元政策性防贫保险实行兜底保障,做到精准帮扶全覆盖。在卯家湾安置区,像沐雨浇这样的搬迁群众还很多,群众自有小汽车从3年前的872辆增长到目前的3156辆。
渝昆高速 柴峻峰 摄为掌握第一手情况,昭通市严格落实找政府App线上受理和干部走访、部门比对线下排查双线并行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实行一月一遍访一研判,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纳入、第一时间帮扶,做到精准识别、应纳尽纳。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今年,他自驾车返岗,搭车一起外出务工的还有4位亲友。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永丰镇新民社区居民孔令昆说。站在乡村振兴新起点上,面对规模庞大的脱贫人口、压力空前的返贫风险,昭通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省直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以及上海闵行区、普陀区、松江区和保利集团等中央省协作帮扶单位、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动态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3年,全市将继续实行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农户机制,落实防贫保、防返贫基金等综合性兜底保障政策,年底基本消除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对象。
2022年3月,昭通市全面开展集中摸底排查,摸清了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14.33万户64.24万人,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突出四项收入从兜底、增收、减支、强基4个方面细化制定18条政策措施,促进群众增收。此外,昭通市还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引领,突出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等重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昭通是劳务输出大市,全市630万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305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多万,其中省外务工人数常年保持在160万人以上,务工收入超过500亿元,务工收入占全市农村家庭收入的75%以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巨变 李东旭 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
强化监测帮扶守底线三类对象消除16.44万人,风险消除率达71.32%刚刚闭幕的昭通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晒出了成绩单:2022年,昭通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显著,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市三类对象23.05万人已消除风险16.44万人,风险消除率达71.32%,远高于全市农村居民7%的增幅,分别比全省、全国高3.22、6.32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新识别三类对象0.35万户1.35万人,总数达5.51万户23.06万人。
1月31日,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1000余名搬迁群众,搭乘安置区务工群众的200多辆私家车,组团自驾车集中返岗。为延伸苹果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产业冷链物流园昭阳红冷链物流园,仅分选车间就吸纳当地群众300多人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近3万元。2022年,紧扣群众增收这一主线,昭通市坚持压紧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政治责任保增收,坚持一对一结对万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帮增收,坚持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筑牢帮扶防线守增收,坚持四议工作法精准做实增收工作抓增收,坚持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强基固本促增收。巧家县首批点对点务工专车发车 谭昌国摄为把人口优势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昭通市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组织化力度,紧盯转谁去、转去哪、怎么转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建立东西部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转移就业。
2021年1月,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为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鲁甸县在抓实香葱基地、香菇大棚、农产品加工园区等配套项目建设的同时,开展技能培训、推介岗位信息、优化就业服务、组织外出务工,多举措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务工增收。
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脱贫群众增收是关键。统筹五个坚持抓增收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233元,增长15.7%春光明媚,暖阳当头。
全年防贫保赔付4896.65万元,有效防止了15130户返贫致贫。昭通曾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